2021 年觀影回顧及推薦

橘貓 - Medium
11 min readDec 22, 2023
(圖/《算牌手》電影劇照;僅作報導及評論用途。)

順著去年的邏輯,今年也行文一篇,回顧 2021 年在臺灣院線、影展或串流平台首映的作品。如同去年的想法,以下僅分享一些我喜歡的電影。

為什麼要寫東西、為什麼要看電影,等等的問題,我想要在這裡打住。這是一篇沒有稿酬,但(對我自己來說)很誠摯的文字組合;我對這個世界,包括對我自己,都有非常多的不滿,但我同時很愛這一切。希望新的一年也能繼續努力下去。

1、算牌手/The Card Counter,美國,Paul Schrader

《算牌手》是我在今年不假思索的年度最佳。保羅許瑞德承繼前作,再次探索無法言說的陽剛男性惡業。這些惡業同時具有兩種屬性,在許瑞德的創作裡,它是重複發生的,不具特殊性,但常受集體影響,以至於無法輕易被善舉消解;回到現世,它卻又完全矛盾地是特殊的。電影底牌是美軍虐囚罪刑,容易被辨識,卻能勾起觀眾心裡的真實焦慮。

相似但不同於《計程車司機》的勞勃狄尼洛或《牧師的最後誘惑》的伊森霍克,奧斯卡伊薩克演繹出無從表達的狀態,並進一步選擇退入自己的繭殼,卻激發出角色互動時更強的情緒張力。故事發生在物質享樂的賭城,許瑞德卻用白布覆蓋角色房間,產生禁慾又偏執的化學作用。於此同時,主角的虐囚惡夢透過攤平的 VR 影像呈現,《算牌手》沉穩的電影步調,與它時刻帶有強烈表現性的電影企圖,同樣令人難忘。

2、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美國,Wes Anderson

強調自己喜歡《法蘭西特派週報》是一件不妙的事(我是開玩笑的,當然不會不妙,當然不會),但我仍然會在今年第二個提它。如同以往,魏斯安德森提供幾乎被抽乾的故事、精緻華麗如擺設娃娃的明星角色,還有極具風格的視覺美學;如果運氣好,觀眾還能在底下找到一個別緻的主題。我對安德森風格沒有特殊偏好,但主題常會重擊我,就算可能只是一個誤會。

關於主題,我看見一個編輯對文字的愛,那是我能想像到最無私的愛。透過章節敘事,《法蘭西特派週報》鮮明地刻畫出比爾墨瑞飾演的小報編輯。他在海浪拍來之前,窮盡資源堆出一座小沙堡,這座沙堡是多麼地可愛:紙本印刷、限制字數,主題多元、作者性格豐富。編輯愛他的作者,也愛他們的文章,儘管這一切都無足輕重,很快成為黃土一抔,但它畢竟曾經存在,上面撒滿安德斯的多色糖霜。

3、偶然與想像/Wheel of Fortune and Fantasy,日本,濱口龍介

《偶然與想像》,讓我想到人與人,與無限。無限的可能性,極其複雜的性格,編織出更多可能性,濱口龍介在劇本意義上對這些可能性試探,對話中的不同節點,關於觀眾每一次反轉自己對於眼前角色關係的認知,在三段式長片裡頭找到多樣的切入方法。

第二段〈敞開的大門〉讓我想起人際關係裡面那道難以言說的界線,如何具體表現在電影的空間中,「敞開」在這裡的歧義是假設「門」並非隔在我與你之間,而是你與我同在空間之內。濱口龍介讓觀眾可以自由地探索人際問題的複雜之處,它像是每一次我們遇上交情或深或淺的他人,那些複雜的性格、個人原則與藏在語言,與語言後頭的渴望及「可能性」,那事實上不僅只是閱讀空氣,也包括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複雜的人際關連,與我們該如何真正地生活下去?觀者難得能如此真切地,透過銀幕觀看泡泡後頭的萬物生長。

4、駭客任務:復活/The Matrix Resurrections,美國,Lana Wachowski

不論前因為何,近年的院線電影越來越喜歡像寄送通知書那樣告知觀眾:獨立的故事不重要,故事只是提煉圖像的工具,而圖像可以賣錢。儘管我喜愛星際大戰、喜歡山姆雷米與馬克韋伯,但我不喜歡隨便變出光劍的萊恩雷諾斯,也不喜歡把 SNL 式諧仿情境喜劇搬上大銀幕的霍蘭德蜘蛛人。貫徹今年的商業強檔讓我沮喪,然而,我要命地喜愛《駭客任務:復活》。

母體(Matrix)是當下世界的隱喻,2021 年的母體讓我們相信故事都是幻覺,故事不重要,故事只是提煉圖像的工具。華卓斯基卻直白地攤平前作影像(甚至就直接用一張布將它們投影在主角眼前);僅當「只有觀眾見過的」影像出現角色眼前,尼歐才恍然發現所有圖像都曾經是故事,是未曾被拍攝,卻發生在你我身上的故事。自此之後,拉娜華卓斯基只是重提一次《駭客任務》的結論:你相信你想相信的,我相信愛是一切。

5、理大圍城/Inside the Red Brick Wall,香港,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透過「後二零一九」、「後反修例」等標的,香港影評人標示出香港電影新的歷史分野;在 2021 年於 TIDF 進行臺灣首映的《理大圍城》是我今年最喜愛的一部。電影與「香港紀錄片工作者」作品《佔領立法會》相承,背景與命題皆然,觀眾在影廳內感受強烈的撕裂焦慮,壓抑絕望的氛圍與低解說性的紀實感──佔領與圍困的雙重關係正與前作發生對照。

與「香港現實」的似遠似近,或讓身在臺灣觀影的觀者產生另一層警醒。《理大圍城》標誌出的絕望現實,是在極端環境底下被放大的政治焦慮,一邊是對外的,對絕對強權的恐懼,害怕開槍的警察,也害怕他們從營地裡播放出我們喜愛的流行歌曲;一邊是對內的,對難以成為,卻必須成為「陣營」的憂患;我們以不同方法追求結果,結果卻可能是歧異、我們卻可能是歧異,「我」也可能是歧異……。偏偏我們沒有選擇,需要身處其中。

6、詭老/Old,美國,M. Night Shyamalan

奈沙瑪蘭在新作《詭老》改編圖像小說,將濃縮的人類生命轉譯成電影。我並不總是喜歡沙瑪蘭的人類殘酷劇場,他提供極端呈現,有時與我對於人類情感的理解背道而馳。然而,奈沙瑪蘭在《詭老》引用 70 年代澳洲新浪潮,借鑿前輩技法,進一步發展出獨樹一格的自然神祕主義(同時頑皮地對觀眾擠眉弄眼)。被擲入封閉沙灘的孤立人類,具有貼近生活又富於表現的動人張力。

我喜歡沙瑪蘭對於懸疑性鋪陳的調度,靈巧的視覺構圖(刻意打破平衡的不對稱狀態),還有在沙灘上掌控時間感的鏡頭運動。不僅有子女、父母的雙向時間逆行,電影對於人類處境更有精準掌握,被時間追趕而來不及去思考、來不及去回憶、來不及去體驗,談論當下、過去,與未來,打破相對平衡感。在觀眾魚貫離開的散場影廳裡,聆聽字幕捲動時傳來的海浪聲,是我今年少數在影院發生的悸動時刻之一。

7、樹海村/Suicide Forest Village,日本,清水崇

清水崇的黃金時期貌似在兩千年代就已經告終,他的恐怖電影如今看來可能過時、無甚新意,但我仍然喜歡《樹海村》。承繼《犬鳴村》的「恐怖村莊系列」創作,清水崇改變以「住宅」為空間的設計,改為以「地區」為空間發想詛咒。以宮若市犬鳴隧道與青木原樹海發想詛咒,則煞有其事地在地區性中拉長詛咒的時間感──世世代代、無數亡者都成為詛咒的一部分,這是《樹海村》之於我的魅力所在。

詛咒同時能包容大量的、過去的意識,同時容納新的,如同清水崇時常在電影裡表現的螺旋意象。肉體死去後,意識留存本身就足以讓觀者感到恐懼,而不需要他們真的憑藉超自然力量去做出一些傷人舉動。我無法認為清水崇直接抵達我最理想的模樣,但我感到他的電影像是一種我喜歡的床邊故事:死後任何事都不會發生、死後任何事也都會發生。

8、復仇之淵/The Harder They Fall,美國,Jeymes Samuel

詹梅斯山繆的西部電影在 Netflix 發行,變形寬銀幕,讓人遺憾沒辦法在電影院觀賞。這部電影本體是單調老派的西部復仇劇,卻在相對更無趣的院線電影大環境中發掘出一些值得觀賞的軟性樂趣。山繆以全黑人陣容組織正反兩派勢力,『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這些人物確實存在』,真實人物原型灌注角色,說服觀眾置身於一個不甚熟悉,但曾經存在的西部世界。

故事描述一場滅門血案的些許年後,一個倖存者組織幫派,並設法讓另一支幫派的首領血債血還。詹梅斯山繆用雷鬼音樂找到他的西部基調,構圖、剪輯到動作設計,《復仇之淵》一直保持一種浪漫化暴力的活力。電影描述一群形象鮮明的角色去對抗另外一群形象鮮明的角色,我喜歡 LaKeith Stanfield 飾演的 Cherokee Bill,殘酷、無榮譽感,聽起來老套,但感受上很好玩。有時候我只是想要多一些這樣好玩的東西。

9、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臺灣,阮鳳儀

《美國女孩》是奇妙的,關於創作者徘迴於自己童年經驗的方式。女主角「梁芳儀」的名字被唸出的時候,不小心會誤聽成導演本名。暗示生成,觀眾跟著創作者觀看她的童年;故事視角超出主角(女兒)本身能看見的範圍,卻像是一個循環反省的世界:每個旁支角色,都擁有比「當時的」主角更好的答案,都比「當時的」主角更瞭解關於她的生命與家庭關係的真相。

我相信這裡始終會有一些秘密獨屬於梁芳儀跟阮鳳儀的連結。但是,另外那半邊的「真相」是甚麼呢,是現在正在觀看電影的我,所擁有的東西嗎?我其實並不知道,我猜測我可以透過各種方式組織一些概念,但我依然並不確定。《美國女孩》是一部表現力強盛的電影,儘管我沒辦法得知我能夠跟這個故事共享多少生命經驗,但它擁有一些能「讓人對這個世界繼續產生好奇」的特質,這種特質非常珍貴。

10、豬殺令/Pig,英國,Michael Sarnoski

新銳導演邁克爾薩爾諾斯基找到最好的演員來完成他的首部劇情長片。尼可拉斯凱吉飾演一位隱居深山的傳奇廚師,以摘採野生松露過活。一個夜晚,他的松露豬被竊走,於是,他回到都市,尋找他的愛豬,並準備好打倒所有阻礙他的人。這聽起來像是充滿類型色彩的故事,可能讓人想到幾個動作英雄或任何他們曾經有過的前輩,但它同時步調沉穩且拒絕脫離生活經驗,兩種衝突基調揉合出不凡的表達。

我喜歡鏡頭細膩地捕捉凱吉在肢體表演上的天賦,脫離張牙舞爪的銀幕形象(儘管那些方面是無庸置疑地迷人),看他徐徐地從場景 A 點走向 B 點,他的身體反映出角色的情感經驗,《豬殺令》將凱吉在這方面的天賦顯露無遺。另一方面,它對感官經驗的刻畫,配合傑出表演而餘味無窮,飲食、味覺記憶,勾連出電影的主要故事。這部電影並不以窺奇色彩取勝,它能發現遠遠更多。

※※

文末附上一些非今年上映,卻在今年觀看,無論如何都想順帶提到的作品:

.待客之道/Our Hospitality,美國,1923,Buster Keaton、John G. Blystone
.小逃亡者/Little Fugitive,美國,1953,Ray Ashley、Morris Engel、Ruth Orkin
.男僕/The Servant,英國,1963,Joseph Losey
.凱西回家了/Cathy Come Home,英國,1966,Ken Loach
.結婚/‎His Matrimony,臺灣,1985,陳坤厚
.最後勝利/Final Victory,香港,1987,譚家明
.浮生/Floating Life,澳洲,1996,羅卓瑤
.X物語/Cure,日本,1997,黑澤清
.一個字頭的誕生/Too Many Ways To Be №1,香港,1997,韋家輝
.追憶維茨托克/Wittstock, Wittstock,德國,1997,Volker Koepp
.C+偵探/The Detective,香港,2007,彭順
.日落號列車/The Sunset Limited,美國,2011,Tommy Lee Jones
.0.5mm/0.5mm,日本,2014,安藤桃子

.本文首次於 2020 年 12 月 31 日在個人 Facebook 發布,並在 2023 年 12 月 21 日重新編輯修訂。

※※

2021 年觀影回顧及推薦
1、算牌手/The Card Counter,美國,Paul Schrader
2、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美國,Wes Anderson
3、偶然與想像/Wheel of Fortune and Fantasy,日本,濱口龍介
4、駭客任務:復活/The Matrix Resurrections,美國,Lana Wachowski
5、理大圍城/Inside the Red Brick Wall,香港,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6、詭老/Old,美國,M. Night Shyamalan
7、樹海村/Suicide Forest Village,日本,清水崇
8、復仇之淵/The Harder They Fall,美國,Jeymes Samuel
9、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臺灣,阮鳳儀
10、豬殺令/Pig,英國,Michael Sarnoski

--

--

橘貓 - Medium

本名蔡曉松。1995 年生。從事電影評論、影人訪談與相關文字工作。曾任第二屆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2021 TIDF 影評人協會推薦獎評審,文章發表於《報導者》、《聯合文學》、《放映週報》、《釀電影》等媒體。現任職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